為了解障礙兒童的現狀,體會特殊教育這一行業(yè)的現實,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障礙兒童。6月28號起,中國計量大學“心芽行動”實踐團隊來到杭州市上城區(qū)貝蓓兒童能力成長中心,開展了為期十三天的實踐活動。
阿德勒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本身就是一個復雜而又深厚的詞匯。有的人珍重它,眷戀它,將其當成一生中的幸福源泉;有的人懷念,而又恐懼它,使其成為一生的羈絆。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幸運的,他們健康、快樂,擁有一個完整的童年。但也有那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童年因為自閉癥、智力缺陷、生理缺陷等等不可避免的疾病,蒙上了一層陰影。社會上的大部分人對這些孩子報以真切的憐憫,但卻缺少實質上的關心。而有那么一群人,他們的給這些“不幸”的孩子,帶去幸運、希望,給這些特殊的孩子一個與普通孩子別無二致的機會去成長。2012年,林海松院長于杭州創(chuàng)辦了第一家貝蓓兒童康復指導中心,為幫助這些孩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到目前為止,貝蓓兒童康復指導中心已有8家分中心。中國計量大學“心芽行動”實踐團隊積極聯系到貝蓓兒童康復指導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與其協調、溝通,獲得了這次寶貴的實踐機會,為這些特殊兒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心芽行動”實踐團隊成員,從自身能力出發(fā),積極服從安排,在這十天內主要從兩方面幫助了貝蓓兒童能力成長中心。團隊成員積極發(fā)揮自己的動手能力,開展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工作。小組成員在老師的帶領下,使用卡紙、剪刀、彩筆等工具,為孩子們繪制了富有創(chuàng)意的裝飾物和益智游戲。有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有襪子圖案趣味分類的小圖形,也有裝飾畫、心愿卡片、樹干畫、玫瑰花這樣的裝飾作品。團隊成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動用自己的一切創(chuàng)意,傾注自己的汗水和辛勞,努力為指導中心的環(huán)境美化出力。一筆一劃之中都體現了成員對于孩子們的熱切關懷和努力工作的態(tài)度。而團隊成員的這些創(chuàng)意作品,將在日后成為兒童能力康復指導中心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完成環(huán)創(chuàng)工作后,實踐團隊的每一位隊員深入到孩子當中,通過旁聽、輔助等方式參與課堂,在加深對于特殊兒童以及教學方式的了解的同時,也極大程度的分擔了老師教學的壓力。首日,實踐團隊的成員旁聽了一對一的私教課,這些課堂的孩子一般癥狀較為嚴重,缺乏溝通能力和實踐能力,需要老師的全程幫助。老師上課主要采取指引鼓勵式的教學,通過語言的激勵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完成特定的動作,多次重復,加深孩子的理解記憶,使其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主動去鍛煉自身有障礙的部位。團隊成員旁聽的第一節(jié)課,是一個四歲半患有自閉癥的兒童,他實際智力不如一兩歲,注意力無法集中,行動遲緩,情緒易怒,無法理解老師的語言和動作。老師一般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引導孩子完成拿、放的動作,多次重復,努力與孩子溝通,讓其理解動作的含義,而后給與孩子更多自由,讓其獨立完成,如此不斷反復,以達到效果。而后實踐團隊又旁聽了幾節(jié)生理上有障礙兒童的課堂。這些孩子大多智力正常,但是生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老師會通過長期的科學訓練對孩子進行矯正。例如實踐團隊接觸到一個右手肌肉萎縮的小朋友,老師會刻意去讓小朋友使用右手完成任務,如右手撐地,用右手撿玩具,用右手投擲東西。老師對于孩子的進步,總是不吝惜自己的贊美,而對于孩子做的不好的,總是一遍一遍、不耐其煩地教導,指引。老師往往會將自己代入孩子的視角,就好像自己不是老師,而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一樣,永遠保持著耐心與熱情。

后面幾日,實踐團隊的隊員獲得了可貴的實踐機會。團隊隊員加入了團體課,進行相關的輔助工作。團體課的孩子一般恢復的好一些,能進行簡單的溝通,能聽懂老師指令,能自己完成一些任務,但是也需要老師的一定輔助。實踐團隊隊員在課堂中引導孩子們完成指令、帶領孩子做手工和繪畫、與孩子們做游戲、帶孩子們去課外活動,在減輕老師壓力的同時,給孩子們帶去了極大的快樂,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與此同時也對每一位孩子的健康狀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與老師的溝通中實踐團隊了解到,團體班的孩子大多都已經康復了一年以上,他們之中有的是智力缺陷,對于數字等反應遲鈍;還有大部分是自閉癥,雖然這些孩子現在的恢復水平還是沒有達到能上幼兒園的水平,但是經過長期的恢復,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

在實踐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了令實踐團隊的成員動容的事情與瞬間。首先是老師們的耐心和專業(yè),老師們總是身體力行的教導孩子,用溫柔的語氣、親切的動作指引著孩子。老師們保持著一顆純真的童心,真正的深入孩子們的內心,通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盡可能的輔導孩子,同時在孩子犯錯時,及時提出制止。其次是家長的愛,在實踐過程中,實踐團隊總能看到家長早早在大廳等待自己的孩子,或是陪自己孩子做幼稚的事情,更有家長放不下心,躲在門后偷偷的看自己孩子上課,這些家長承擔著超出普通家長的壓力,有經濟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但無論發(fā)生什么,他們總會以輕松,溫柔的笑容接受自己孩子的不一樣,給予他們同樣的關懷,這些障礙兒童的家長,用自己無微不至的陪伴,詮釋著愛的意義。社會需要把這份關注,不僅給到有障礙的孩子,更應該惠及那些默默堅守的家長們。
小朋友們同樣讓實踐團隊的所有人感動。說起這些特殊的兒童,社會上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他們身上的差異,他們身上的“不幸”,而后對他們報以憐憫同情。但事實并非完全這樣,這些特殊孩子在“特殊”的同時他們更是”孩子”,他們正如我們所認知的孩子一樣,善良,純潔,可愛,沒有任何的雜質。在十天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實踐團隊成員感受到的是這些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他們并非刻板印象中的冷漠呆滯,而是充滿溫情。有的孩子會笑著撲進某一個成員的懷里,摟著他的脖子;有的孩子會牽著某個成員的手,和他說“我們是最好的朋友”;有的孩子會將自己的玩具和成員們分享。在治愈這些孩子的同時,這些孩子也在治愈著每一個人的心靈。命運也許給予他們疾病、障礙,但是無法抹殺他們身上屬于孩子的純真善良的天性。他們本就是孩子,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
當前我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為17.5%,而其中僅有20%的青少年可以得到完全治愈。而我國出生缺陷總發(fā)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90萬例。其中30%在出生前后死亡,40%造成終身殘疾,只有30%可以治愈或矯正。這些數據是血淋淋的,一個幼小的生命本該擁有的幸福童年卻被病魔奪走。貝蓓的孩子們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愛他們的家長,遇到了對他們負責的老師。但并非所有孩子都是如此幸運的。而問題所在其一便是應當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婚前檢查,孕期的檢查以及注意事項都應該被普及,其二是人們往往對這些障礙兒童缺少認識,甚至產生偏見,其三,對于已經出現一些癥狀的孩子,家長的不了解也會導致孩子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進而導致情況惡化。因此,普及自閉癥這樣的幼兒疾病知識、讓家長了解特殊障礙兒童是一件重要并且意義深遠的事情。與此同時,社會除了要給予這些孩子同情,尊重更加需要。對待這些特殊的、有障礙的兒童,擯棄有色眼鏡、一視同仁是一種尊重。
中國計量大學“心芽行動”實踐團隊。很榮幸獲得這次機會,近距離接觸、了解對于障礙兒童的特殊教育。同時向貝蓓兒童能力成長中心的所有員工、孩子們的家長致敬!同時愿孩子們早日康復,如天上星,永燦爛,常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