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和研究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的歷史意義,8月15日,湘潭大學機械工程與力學學院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暑假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前往西昌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開展實踐調研活動,旨在調研涼山社會面貌變化、風俗習慣,進一步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也是當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隸制社會形態(tài)的專題博物館,于1985年8月4日建成開放。其位于瀘山風景區(qū)中部,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風格的建筑,背依青山,面臨邛海。廣場上的大型雕塑命名為“涼山之鷹”。實踐團成員前往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參觀和學習,了解涼山彝族的發(fā)展與進步,切身體會文化交流、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圖為彝文典籍)
實踐團成員以小組的形式,實地參觀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通過一本本典籍,一幅幅圖片,一行行文字,學習到許多關于彝族的文化和歷史。除了之前對之前所了解到的彝族服飾,銀飾,漆器,飲食文化有所補充之外,實踐團成員還深入了解一種彝族特有文化--畢摩文化。講解員告訴實踐團成員,彝族是一個有著多種崇拜的民族,歸納起來有祖靈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3大類。在彝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三觀,即三界觀(天界、地界、地下界)、萬物有靈觀、萬物雌雄觀;谝妥甯畹俟痰恼J識和觀念,構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畢摩文化。“畢摩”是指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人,其既是彝族民間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和組織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從畢摩文化中可以了解到,在以往的彝族人民中有著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借助博物館所展列出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出,如果男女犯同等罪,其受到的處罰卻并不相同,講解員強調,這樣的情況十分普遍,在彝族奴隸社會中等級劃分非常嚴格,不能僭越。
實踐團成員還了解到,彝族是從奴隸社會直接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并沒有經歷封建社會。

(圖為神明裁決說明)
湘潭大學機械工程與力學學院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暑假實踐團在此次實踐中,直觀地了解到了涼山彝族的發(fā)展與進步以及一個民族從奴隸社會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艱辛。廣大青年學生要尊重各民族文化,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