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家鄉(xiāng),已足十年,邊疆早已成為我的安身立命之地。這十年,我走出大學校園,邁著堅毅的步伐,走向西部,成為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遙遠的西部書寫著激情燃燒的歲月,用自己的真情和汗水,在廣袤的土地上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夢想。十年的西部生活,讓我懂得了邊疆人民的艱辛與不易,感受到兵團老軍墾戰(zhàn)士對祖國的顆顆滾燙之心。”在《行者十年》一書中,李進這樣寫道。
李進,2004年畢業(yè)于山東理工大學,同年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服務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組織部,現工作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入疆十二年來,李進始終以志愿者和兵團人的情懷宣傳大美新疆,用手中的筆盡情抒寫展現一個最為真實和美麗的新疆,初心從未改變。
到西部去在邊疆留下志愿青春的足跡
2004年,剛剛從山東理工大學畢業(yè)的李進,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一年,是國家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第二年,“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宣傳標語貼滿校園,《到西部去》的歌聲高亢激昂地響徹在整個校園。
此情此景令李進怦然心動。“新疆,對好多人來說是一個謎,所謂的謎就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李進說,他潛意識中對于新疆的了解只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句詩,但正是這句詩,讓他和很多人更加有了前往新疆的沖動和向往。
懷著對于新疆的沖動和向往,不希望自己青春平平淡淡的李進在瞞著家人的情況下報名參加了西部計劃。“沒有和家人商量,主要是怕父母擔心,從內心來講,他們不想孩子走得太遠。”李進回憶道。
然而,在很多人看來十分不解的選擇并沒有動搖李進到新疆去的決心。“記得當時流行一句話,是‘寧要東部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但我覺得,自己的路應該由自己去走,自己的生活應該由自己去創(chuàng)造。”李進認為,當一名志愿者是崇高的事情,能夠參加志愿服務,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志愿精神,多給自己的青春留下點什么,也是一種難得的經歷和一筆寶貴的財富。
正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在父母和母校師生的祝福聲中,李進踏上了西行的列車,自此開始了與新疆,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長達十二年的緣分。
初到新疆的李進很快改變了原來關于新疆“條件艱苦”、“荒無人煙”等刻板印象,現代化的烏魯木齊、熱情好客的當地居民都令李進印象深刻。而初到新疆因舉目無親而萌發(fā)的心理孤獨等困難也被他逐步克服。
作為山東理工大學2004年西部計劃志愿者中的唯一一名黨員,李進對自己始終嚴標準、高要求,積極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發(fā)揮好“老大哥”的帶頭作用。李進說,當年服務于兵團的六名志愿者服務期滿后,最終有五名志愿者選擇扎根新疆,創(chuàng)下了志愿者留疆的最高紀錄。
而如今,早已結束志愿服務的李進依然不忘志愿者本色、心系志愿群體,精心創(chuàng)辦了“志愿者之家”,積極倡導新疆兵團成立留疆志愿者聯(lián)誼會,努力為母校志愿者及留疆志愿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2014年,李進專程回到山東理工大學參加新疆志愿者先進事跡宣講會,與母校廣大應屆畢業(yè)生共同分享了在西部、在兵團的志愿服務感受。
2015年,作為兵團優(yōu)秀志愿者宣講團成員,李進與兵團團委一起,帶隊赴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等疆內高校進行志愿者先進事跡及志愿者政策宣講,以實際行動支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支持志愿者招募活動。
結對認親在“民族團結一家親”中綻放友愛
在新疆,有一句口號特別響亮,叫做“民族團結大如天”。2016年3月,李進積極響應兵團“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號召,在主動報名參加后,被選派到離烏魯木齊1500多公里的兵團第三師伽師總場八連參加“訪惠聚”工作,為民族團結、精準扶貧等工作繼續(xù)奉獻青春。
位于喀什地區(qū)的第三師伽師總場八連是典型的民漢聚居連隊,少數民族比例超過80%。初到伽師總場連隊時,為做好前期調查摸底工作,李進與“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及連隊干部一起,充分利用周末時間和晚上開展入戶走訪工作,詳細了解困難職工人員組成、年收入、就業(yè)情況等等,為兵團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維吾爾族同胞艾斯卡爾·玉素依是八連貧困戶,也是李進新結的維吾爾族親戚,在簽訂《第三師伽師總場結對聯(lián)親信息卡》后,李進和他的親戚艾斯卡爾·玉素依緊緊抱在一起。
李進說,艾斯卡爾·玉素依家五口人,人均年收入低于2000元,家庭收入主要來自棉花種植,還有兩個孩子正在讀書,生活十分困難。對于自己的這個維吾爾族親戚,李進視如家人,盡己所能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作為大學生西部計劃留疆志愿者,我第一次在新疆有了自己的親戚,還是少數民族親戚,十分激動。”李進說。
“各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非常高興能夠見到你們,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兄弟姐妹了。以后有什么困難,我們一起解決,遇到了喜事,我們一起操辦,以后的路,我們攜手并進,爭取早日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李進回憶道,這些話都是艾斯卡爾·玉素依在結對認親后對他講的,令他非常感動。
十二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在當初同批參加西部計劃的12名校友中,等志愿服務結束后,共有包括李進在內的7名相約留在新疆,十二年間,他們在這里安居樂業(yè)、娶妻生子,早已經成為真正的“新疆人”,而李進更是與同批來自商丘師范學院的志愿者王清華喜結良緣,組建成一個志愿者家庭。迄今為止,在李進的帶動下,已經有20多位親戚、朋友投身新疆,成為與李進一起奮斗在邊疆的建設者。
早在去年10月,由李進歷經十年創(chuàng)作的散文集《行者十年》正式出版發(fā)行。這部總共20萬字的散文隨筆集,被譽為西部計劃實施以來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部系統(tǒng)反映志愿者生活的散文作品。
“時過境遷,結束了服務期的我們,愛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毅然選擇留在西部、扎根西部,曾經的單身青年,如今已經成家立業(yè)、娶妻生子,在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安下了心,扎下了根’。前行的道路上,我們有很多選擇,但我們選擇了留下,選擇了扎根新疆,于是我們又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留疆志愿者,我們同兩千多萬本地新疆人一樣,成了新疆的主人,成了建設新疆、保衛(wèi)新疆的一員。”李進在《行者十年》中這樣寫道。
李進覺得,他是一名宣傳者,更是一名記錄者,最為關鍵的一點,他是新疆十二年發(fā)展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