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用享受内容,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性色 ,女人高潮抽搐潮喷A片,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今日大學生網(wǎng),社會實踐報告投稿平臺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作者:錢鑫舒 來源:微信公眾號“小智同學紅又!
     2019年10月12日,《大公報》推出國慶獻禮策劃報道,以整版篇幅報道了我國現(xiàn)代艦船動力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講述了他一生參與推動我國艦船動力發(fā)展的故事,他就是我校終身榮譽教授王芝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芝秋教授為中國艦船動力奉獻的一生。

       王芝秋,生于1935年,河北省靜?h人,是大公報原總編輯王蕓生之子。他深受父親“文章報國”的影響,毅然走上“技術報國”之路,立志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作貢獻。王芝秋回憶說:“受父親影響,我們兄弟姐妹都很熱愛新中國,上海剛解放,家中大些的孩子就參軍、參干,跟隨解放軍南下。我和弟弟同時高中畢業(yè)。高三時,哈軍工招生負責人找我談話,當時,聽到哈軍工、陳賡院長就很激動。問我愿不愿意將來畢業(yè)當軍官,年輕人當然都愿意。” 

  1955年,王芝秋的雙腳第一次踏進哈軍工時,便與中國艦船動力結(jié)下了一生的緣分。作為哈軍工的第四期學員,與同學們共同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和投身國防事業(yè)的志向走到了一起,開啟了與他一生相伴的中國艦船動力的學習和研究。1961年在哈軍工海軍工程系內(nèi)燃機專業(yè)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投身于中國艦船動力的發(fā)展當中。

       1999年,我國購買了前蘇聯(lián)海軍的航空母艦次艦“瓦良格號”,也就是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的前身。最初的瓦良格號只是個“船殼子”,當船回到國內(nèi)時,船體內(nèi)部的動力系統(tǒng)已經(jīng)損壞得非常嚴重了,如何恢復動力系統(tǒng)成為最嚴峻的問題之一。面對一無圖紙、二無參數(shù)、三無標準的“三無”局面,行業(yè)專家都一籌莫展。看到國家遇到了這么棘手的問題,王芝秋教授只說了一句話:“工程大學必須義無反顧地為國家擔當起來。”擔當之話易說,擔當之事卻不易做。隨后王教授便帶領姜任秋等團隊承擔了動力系統(tǒng)理論和基礎技術分析工作,為動力系統(tǒng)的恢復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據(jù)和有力支撐。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為國擔當、為國家需求擔當不是空話。

  幾十年來,王芝秋教授一直沉下心來做研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求自己,在一項項急難險重的任務中,一個個錯綜復雜的難題中,憑借過硬的技術,為國擔當?shù)那閼,腳踏實地走過千溝萬壑,取得了一連串耀眼的頭銜。他曾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船舶動力系主任、動力裝置工程技術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擔任了我國艦船動力技術“八五”至“十一五”預研計劃、“高新工程”、“艦船動力改進提高”、“艦船動力基礎科研”、“艦船動力2030規(guī)劃”等多個重大規(guī)劃的專家,2010年被學校授予“終身榮譽教授”稱號。在談到獲得“終身榮譽教授”的感受時,王芝秋說,“這是學校對我和我的團隊多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勵,可以說是時代的機遇及團隊的共同努力,而我個人只是恪盡職守,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我愿意把一生奉獻給我熱愛的教學、科研事業(yè),為國家艦船動力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哈爾濱工程大學必須義無反顧地為國家擔當起來。”王芝秋教授的擔當,不是臨危受命,而是看到國家遇到難題時的主動承擔。王芝秋教授的擔當精神感染著哈爾濱工程大學每一代師生,一代代哈工程人薪火相傳、牢記使命、為國擔當、義無反顧。作為年輕一代哈工程人,我們應樹牢科技報國志,刻苦學習鉆研,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揚“哈軍工”優(yōu)良傳統(tǒng),擔當起時代責任,為強國建設再立新功!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4-04-07 關注
校園人物推薦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2019年10月12日,《大公報》推出國慶獻禮策劃報道,以整版篇幅報道了我國現(xiàn)代艦船動力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講述了他一生參與推動我國艦
  • 校園人物 04-07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大學都有一座“逸夫樓”,哈工程也不例外。逸夫樓在中國大學中往往有著特殊的地位,同樣對于哈工程人來說,也有著
  • 校園人物 04-01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在哈工程校園內(nèi)有一條貫通南北的路,它的名字叫做“居英路”,正是以哈軍工第二任院長劉居英名字命名?赡苡行┩瑢W對于這條路并不了解
  • 校園人物 03-19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陳毅將軍這句詩正是對“光纖技術”創(chuàng)新興海學術團隊工作態(tài)度的完美詮釋。
  • 校園人物 03-18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人雖然是退休了,但是對于為祖國作貢獻的工作是不應該退休的。我的想法還是應該盡可能地發(fā)揮余熱,做到夕陽雖落蒼山后,猶映晚霞滿
  • 校園人物 03-01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 提及哈爾濱工程大學,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學校貫徹“三海一核”的辦學理念,堅持“為船,為海,為國防”的使命擔當。而如今位于船海樓的
  • 校園人物 02-20
  • 奮斗驅(qū)蕭索,不負少年時—湖北經(jīng)濟學院龔建勛
  • 探尋七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