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建岙秘辛往事崢嶸路,勇踏紅色文化傳播新征程
作者:何宇驍
為踐行對地區(qū)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7月3日,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鄉(xiāng)”約盛夏 紅浪翻“甬”社會實踐小分隊走進了位于海曙區(qū)的建岙村。作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 “紅色保壘村”,建岙村是浙東解放歷程中的核心地帶,至今尚存中共四明地委舊址、中共鄞奉縣委舊址、“建岙媽媽”故居等7處革命史跡點,是我們了解鄞奉地區(qū)抗日故事的重要基地。
建岙村里還傳頌著“建岙媽媽”的故事: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村里有一位婦女叫鐘仁美,她雖家境貧寒,有時靠借貸度日,但她卻把兩個剛成年的兒子先后送進了革命隊伍,她的家也成了黨的地下工作秘密聯絡站。在后來的日子里,她還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十多位同志的生命安全。當年的革命者親切地稱她為“建岙媽媽”、“革命媽媽”。1952年,寧波專員公署給她送來一塊大紅匾額,上書“不避艱險,支持革命斗爭”的大字。解放后,她也一直生活在這個小山村里,誰家有難都會出手幫一把。1982年去世后,村里人在她的故居屋檐下掛上一塊紀念牌,記錄她的生平事跡。
沿著下唐狹長的村道不斷深入,中共櫟社區(qū)委舊址、周飛米店、建岙媽媽故居等次序映入眼簾,在一堵高聳的馬頭墻下的石庫門邊,還有一塊上書“鄞奉縣警衛(wèi)隊、鄞縣警衛(wèi)隊舊址”的牌匾。整個村莊大體保存了舊有的結構布局,漫爬苔蘚的青磚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在游覽完建岙村的紅色景點之后,小分隊的成員們分組與村中居住的老人進行了細致的采訪對話,從他們的口中了解了建岙村紅色文化傳播發(fā)展的歷程,也切實體會了建岙村村民生活狀態(tài)數十年的深刻變化以及他們對建岙紅色文化的強烈自豪感。
下午,在講解員唐亞鳳奶奶的帶領下,小分隊成員一起參觀了梅園革命史跡陳列館、榠楂祖廟以及唐氏宗祠等地。陳列館是一所學校模樣的民國建筑,那里原是所學校,曾經是“中共四明地委”“中共鄞奉縣委”秘密駐扎地,內里陳列著十余位犧牲在梅園建岙一帶的烈士照片和畫像,以及先輩們當年鬧革命時使用過的一些實物。
“被評為歷史文化名村后,前來參觀、游玩的人更多了。”村支書唐建仁如是說。建岙村生生不息的紅色精神早已融入每個建岙人的心中,成為不可磨滅的家鄉(xiāng)烙印,而如何傳承建岙的紅色故事、發(fā)揚革命先輩大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也已成為你我青年共同的時代責任。
“鄉(xiāng)”約盛夏,紅浪翻“甬”,我們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