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崢嶸,山河為證;文脈悠遠,與古為新。我一直深信,中華文化從不缺乏熱愛者和追求者。因為從極古老時,它就以獨特的智慧孕育靈魂的胚芽和向陽的花,支撐了一片肥沃大地。而今,沐浴長足的時光,寬厚慈祥的紋脈只會使得這份智慧更令人向而往之。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是我這次參與三下鄉(xiāng)活動的愿望,更是我一直以來的目標。
在正式出發(fā)前往實踐地前,課程的設計是我心里一直放不下的重擔,萬一我選擇的內(nèi)容是孩子們不感興趣的,我該怎么辦呢?帶著就要見到孩子們的期待和對自己課程的擔憂,7月16日,我和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赤言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的伙伴們一同出發(fā),來到了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陽明鎮(zhèn)。
在備課的時候,我了解到河源被稱為“客家古邑”,擁有圓形客家圍屋、四角樓建筑、騎樓等豐富的客家古建筑資源,是
客家文化和嶺南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這份沉甸甸的文化氣息在一張張簡單的圖片中印刻,卻在初見時撲面而來,捉住了我的脈搏。赤心燃夢聚盛夏,言融五育潤萬花。這朵盛開的五育之花,以客家古建筑作為“智”之點睛,再合適不過了。
查資料、寫教案、做課件、試課……我和赤言隊的同伴們一起打磨課件到深夜,期盼著能帶給星星中學的孩子們一場最完美的課堂體驗。
清晨伴霧至烈日洋洋,落地河源后接著開營儀式,直至站上講臺的前兩分鐘,我心里還像火灼一樣緊張,但聽見孩子們站起來齊聲聲喊“老師好”的時候,忽而又覺得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潮澎湃了。
我向同學們介紹了本次課程的主題和背景。以鄰國派來使臣希望學習河源獨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文化為切入點,舉行一場推薦會,以傳播民族智慧為引,提出讓同學們扮演推薦官和鄰國使者等角色,同時加入評分和獎勵機制,期以激發(fā)同學們認真學習客家古建筑文化的興趣和專注力。
令我驚訝的是,同學們比我想象中的更加了解客家古建筑,并且對課堂內(nèi)容的學習抱有極大的興趣和極高的熱情。從全世界首座以客家土樓建筑為特色的圓型客家圍屋式佛寺——福源寺;到中國最大的客家四角樓建筑群古村落;到以民國建筑文化為核心,融合河源本土客家文化特色的太平古街……從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jié)合的技藝;到碉樓、槍眼和晴望孔;到款式多樣,風格多變的女兒墻……幾乎每個同學都能踴躍參與到對這些建筑設計原因的猜測和推理當中。而在推薦會時,孩子們更是毫不吝嗇自己的掌聲,為臺上侃侃而談的推薦官們點贊。
圖為學生“推薦官”上臺推薦
在課堂的最后,我問孩子們:“今天各個鄰國都派出使者來,愿意付出他們最大的精力和努力來學習咱們河源的客家古建筑文化,但是,最應該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人是?”話音剛落,同學們便大聲喊出了心中的答案:“我們!”
我常常認為:事有親歷方能有其感。此時,我才真正懂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何感覺。中國古代建筑融合了建筑、文化、哲學和美學等多種元素,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自然和生命的浪漫表達和情感傾注,也表現(xiàn)出他們對美的堅持和追求。無論是融情于景,還是因勢生利,先人的智慧竟穿越了千年的風雨時光,讓那個時代的靈魂以這種方式留存下來,成為我們的月露精華。
而經(jīng)歷此課,我相信我和孩子們都會更加懂得:存“物”留“脈”,民族的智慧,我們是最有責任和能力去學習和傳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