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高原的土地灑下冬日的陽光,遠方的青山映著金色的余暉,正如彝服一般多彩炫目……
今天,我?guī)ьI(lǐng)助力黔行隊伍一起,在貴州赫章金銀山扶貧安置點——這里是全國最大的萬人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也是2024年7月新建立的山大學(xué)生實踐基地,我們在這里走訪金銀山社區(qū)的彝繡傳承人,隊員們與傳承人開啟了一段關(guān)于美麗彝繡的深入對話,感受彝族別樣的民族風(fēng)情。
一大清早,云霧繚繞在烏蒙山邊,我和隊員們也在金銀山老年人活動中心的志愿者彭桂香的帶領(lǐng)下,開始拜訪當(dāng)?shù)氐膬晌灰屠C傳承人,開啟了與彝繡的對話。
一針一線,皆來自彝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內(nèi)心深處是最純粹的感情。我們走訪的第一站來到了一位四十歲左右的老師家里,她熱情招待我們,拿出了兩件她織好的成品衣服給我們展示,之后詳細地給我們介紹彝繡的基本步驟:從剪模到刺繡,從布料的選取到花紋的縫制,從量尺寸到成衣。在交流中,讓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我問老師:“這么多漂亮的圖案是您照著模板繡的嗎?”老師說:“這些圖案都沒有模板,都是我自己心里想的,這些圖案心里想到了,就繡出來了,我從小就繡,就算不識字也要繡!”老師真摯爽朗的回答讓在場的人都會心一笑。傳承人們沿習(xí)長輩的技藝,在生活的煙火里創(chuàng)造自己的作品,爐火純青,她們不僅有著對于美的直覺,更是有著美的自信。
每一個美麗的圖樣,都是彝族美的結(jié)晶,每一塊扎實的布料,都是彝族穩(wěn)重的象征。在第二站,年紀(jì)更大的老師給我們展示了更豐富的彝繡服飾:男性馬甲,小孩背扇,褲子,衣服等等,豐富的彝繡服飾讓我們目不暇接,老師也熱情地讓隊員們試穿一下,我們于指膚間感受到了彝繡深沉的魅力。我問老師,“這些衣服您要繡多長時間?”“我繡的時間長的,要繡個四年。”老師一邊笑著一邊用手指比劃著“四”和我們說道。在最后,我問道:“老師,目前彝繡年輕人學(xué)的越來越少了,您對于彝繡的傳承有著怎樣的希冀呢?”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道“希望有更多小孩學(xué),這是老祖宗的手藝,希望傳承下去。”
一針一線,一紅一黑,花紋間是幾千年來彝族先輩對這片土地的深情,更是三十六年來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一代代扶貧干部們對烏蒙大地的深情幫扶。我們也將把握住這次機會,立足這些燦爛的文化,在今后為金銀山書寫更美的民族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