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縣原底中心小學學生社會實踐紀實
作者:今日大學生網(wǎng)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wǎng)
今年以來,旬邑縣原底中心小學以“雙減”政策落實為抓手,深入挖掘地域因素,不斷豐富培養(yǎng)載體,關(guān)注學生日常體驗,以“四項活動”(我發(fā)現(xiàn)了、我學會了、假日之旅、閱讀分享)為平臺,走出了一條農(nóng)村小學特色社會實踐之路。
《我發(fā)現(xiàn)了》為徑,觀察自然的色彩。每逢周末,學校下發(fā)《我發(fā)現(xiàn)了》表格,引導學生走出家門,走向田野、走進社會,讓學生親近自然、親近社會,使學生在玩耍中觀察自然、觀察生活、觀察社會,用文字、照片記錄自己的觀察,敘寫自己的感悟,周內(nèi)班級開展作品展示交流,學校征集優(yōu)秀作品舉辦展覽。嶄新的形式,契合了學生探險求奇的心理,激發(fā)了學生興趣,打開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大門;孩子們開始留心周圍的世界,觀察生活的細節(jié),他們在柳樹發(fā)芽的鵝黃、杏花桃花的芬芳、蜜蜂飛行的嗡響、小豬行走的憨厚中引發(fā)共鳴,引發(fā)思考,有效的培養(yǎng)了科學思維、觀察能力。
《我學會了》為臺,見證成長的足跡。勞動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品德和勞動技能。學校每周分年級、分階段開展《我學會了》實踐活動;顒硬幌拗黝},不定范圍、不作規(guī)定,學生根據(jù)個人喜好、年齡特征,自主選擇生活自理、家務勞動、手工制作、勞動耕作等方面中的一項開展活動。學校利用樓道開辟出了“實踐展示天地”,專門張貼孩子們勞動照片或記錄心得。學生踴躍投入到勞動實踐之中,在鍋碗瓢盆的乒乓中、掃地抹桌的灰頭土臉中、翻地栽種的泥濘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也在一件件充滿汗水的作品中體味到學生參與勞動的快樂,更見證了孩子們成長的足跡。
《假日之旅》為集,分享旅行的快樂。學校積極倡導學生走進景區(qū)、紅色教育基地、西頭遺址考古區(qū)、博物館等場所,開展研學旅行。教導處、少隊部負責教師設計了《假日之旅》記錄卡,以一月或某個重大節(jié)日為限,將孩子們上交外出旅行照、游記、感悟,圖文結(jié)合,集結(jié)成冊,在全校展示交流。這一獨特的形式,充分滿足了孩子們的自豪感,好勝心。孩子們在留戀山水的愜意中、瞻仰紅色圣地的澎湃時、徜徉兒童樂園的嬉戲里、欣賞巧奪天工的建筑時會更加的留心留意,用文字記載個人研學旅行的所思所悟,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分享會、精彩旅行圖片展等活動,共享學生旅行的快樂,達到養(yǎng)成無痕、教育無聲的美好境界。
《閱讀分享》為鏈,陶冶最美的心靈。為了引導學生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習慣培養(yǎng),學校教導處組織開展《閱讀分享》活動,鏈接起孩子們讀書、修身、立德、躬行的情懷,成就最美的自己。以“讀書小報”“圖書漂流”“故事分享”等活動為平臺,引領孩子們自覺讀書、用心讀書,把讀書的心得,積累、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每到《閱讀分享》時刻,孩子們拿出自己自己最滿意的成果,在故事分享中,“年”和“冬”美好相遇,為假期生活增添了別樣的精彩。在讀書小報里,一行行書寫把孩子們的感悟妙化,把端正的態(tài)度變成有生命的文字躍然紙上,手繪繽紛,筆墨生花。
打開“四項活動”成果集錦,猶如打開一本本學生成長的回憶錄。每一項實踐,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德智體美勞互通共融,全面發(fā)展,推動孩子們把握美好春光,樹立新目標,滿懷新希望,奔赴新征程。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3-04-27 關(guān)注: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
- 旬邑縣原底中心小學學生社會實踐紀實
- 今年以來,旬邑縣原底中心小學以“雙減”政策落實為抓手,深入挖掘地域因素,不斷豐富培養(yǎng)載體,關(guān)注學生日常體驗
- 社會實踐報告 04-27
- 承大峪歷史,做時代傳人
- 為了賡續(xù)紅色血脈,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長安大學人文學院、運輸工程學院、都柏林國際交通學院的六名學生組成了長安大學
- 社會實踐報告 04-23
- 線上鳴鶴拳教學 宣傳非遺文化
- 為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近日,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 社會實踐報告 04-23
- 撫今追思 緬懷先烈
- 先烈染血神州地,哀思鑄就愛國情。為回憶先烈奮斗之艱辛、賡續(xù)先輩之精神、緬懷先烈之英魂,江蘇科技大學
- 社會實踐報告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