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傳承革命基因——甘肅省蘭州市紅色文化基地
作者:王吉玲 來源:蘭州理工大學
一、社會實踐目的
2023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推進學校黨組織建設,做好青年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青年所需所惑,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載體,在陳香君同學的帶領下,王吉玲、李小瑞、成楊、薛藝璇4名同學組成本次“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實踐小組,以甘肅省蘭州市紅色文化基地為主要實踐地點,開展了本次學習和宣傳活動。
二.社會實踐地點
蘭州市烈士陵園
甘肅省博物館紅色甘肅—走向一九四九展廳
蘭州八路軍辦事處
中共甘肅工委紀念館
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
中共皋榆博物館
三.社會實踐感悟
7月12日早上,實踐小組依次參觀了蘭州市烈士陵園、甘肅省博物館紅色甘肅—走向一九四九展廳、蘭州八路軍辦事處、蘭州市城關區(qū)中共甘肅工委紀念館、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和中共皋榆博物館。
(一)第一站:蘭州革命烈士陵園蘭州革命烈士陵園是當年蘭州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之一,座落于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華林坪以南,沈家?guī)X北麀,與穿城而過的黃河遙相呼應。蘭州戰(zhàn)役是我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全西北而在西北戰(zhàn)場進行的規(guī)模最大,戰(zhàn)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zhàn),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想利用馬步芳、馬鴻逵等國民黨殘余勢力長期盤距西北,利用蘭州堅固的屏障和黃河天險作最后的垂死掙扎的企圖。蘭州戰(zhàn)役的勝利徹底打通了我人民解放軍進軍青海、寧夏、河西走廊的門戶,為新疆的解放,乃至整個西北地區(qū)的解放鋪平了道路。蘭州烈士陵園始建于1952年,1959年建成開放,1972年進行了二期擴建工程,陵園占地面積629.29畝,建筑面積10800平方米。原紅四方面軍創(chuàng)始人之一,紅軍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原中共甘肅工委副書記羅云鵬,為蘭州解放而犧牲的原第一野戰(zhàn)軍三十一團團長王學禮,三十遠政委李錫貴烈士紀念碑亭。烈士紀念設施有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羅云鵬等七烈士紀念館。兩萬平方米的墓區(qū)內,安葬著蘭州戰(zhàn)役中犧牲的808名烈士忠骨。紀念區(qū)以廣場為中心,正南方矗立著高達30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大門遙遙相對,正面鐫刻著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紀念碑頂端金色五星在陽光下閃閃奪目,象征著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碑的下端采用漢白玉大理石鑲嵌而成,上面刻著“蘭州解放紀略”和蘭州軍區(qū)、中央甘肅省委、蘭州市人民政府等黨政軍機關為先烈們的題詞。逝者安息,生者奮然,用實際行動告慰烈士英靈。
(二)第二站:甘肅省博物館紅色甘肅---走向一九四九展廳這里展示了甘肅省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文物。其中包括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輩在甘肅省進行革命活動的歷史資料和文物,這些文物讓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yōu)榱藝液腿嗣窭鏌o私奉獻的精神和信念。此外,還有一些與革命斗爭有關的實物,如槍支、子彈、炮彈等,這些實物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斗爭的艱辛和偉大。在參觀完紅色甘肅博物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甘肅省博物館對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明白了紅色文化的重要性。這些文物和實物不僅是甘肅省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我們需要不斷傳承和弘揚的精神財富。
(三)第三站: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珍貴的文物,感人的照片,震撼內心的歷史故事,使大家的思想得到了凈化和升華,一股敬佩與愛戴之情從心底油然而生。“正是在這個簡陋的小院里,共 產 黨人運籌帷幄,取得了對外對內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在講解員生動、細致地講述下,每一個參觀者都深受教育,更加深入并直觀的了解到先烈們所經(jīng)歷的艱苦歲月,先輩們那種不畏艱苦、樂于奉獻的精神,讓大家深受感染。參觀結束后,大家紛紛表態(tài)要繼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革命精神,學生們也紛紛表示作為一名當代學生,應當牢記歷史,努力學習。
(四)第四站:甘工委紀念館該紀念館以圖片、文字、實物為載體,重點展示了解放前中國共產黨在甘肅帶領全省各族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所進行的革命斗爭歷史。紀念館里的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個個真實故事都耐人尋味,深受教育和鼓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復制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五)第五站: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紀念館蘭州戰(zhàn)役紀念館紀念館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坐落于七七事變的爆發(fā)地--北京西南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莊嚴,肅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抗戰(zhàn)歷程。在參觀中,我們首先感受了在那個危難時刻,中華民族一致抵御外敵的那種“團結”的精神。整個中華民族聚合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空前的團結精神,形成了真正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的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隨著緩緩移動的參觀人流,楊靖宇,佟麟閣,左權,張自忠?一個個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大家的眼簾。國難當頭,英雄輩出。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犧牲時,年僅37歲;東北抗聯(lián)將領楊靖宇犧牲后,日軍發(fā)現(xiàn)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打完最后一顆子彈,戰(zhàn)士們毅然砸槍跳崖;被敵圍困河邊,誓死不屈的8位女戰(zhàn)士挽臂沉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無數(shù)抗日先烈的愛國奉獻精神凝聚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今天,當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時,我們應當謹記團結奉獻的抗日精神,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工作的強大動力,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努力而扎實的做好本職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歷史雖已過去,我們不僅看看就完了,而是要記住這一段歷史,勿忘國恥,將理性的愛國主義發(fā)揚光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努力奮斗。
(六)第六戰(zhàn):皋榆工委紀念館皋榆工委紀念館位于皋蘭縣石洞鎮(zhèn)梨花中路849號,紀念館布展面積140平方米,共分兩個展廳,六個單元,內容分別為:在風雷中光榮誕生;在風雨中茁壯成長;在風暴中奮起反抗;在風浪中同舟共濟;在烽火中并肩作戰(zhàn);在風雪中永不凋謝。全面展示了皋榆工委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發(fā)展黨員隊伍、領導群眾運動、迎接蘭州解放等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注重歷史性,弘揚宣傳革命精神,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加強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讓我們更好的學習和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切實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延續(xù)革命精神。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3-08-13 關注: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
- 赴浙江衢州“星光”小分隊
- 隨著經(jīng)濟與政策的變革、家庭形態(tài)的小型化,養(yǎng)老越來越成為年輕一代的難題。雖然社會養(yǎng)老模式日益多元化,但由于其各自的弊端仍無法徹底
- 社會實踐報告 08-13
- 倡導綠色低碳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
- 近日,我校聯(lián)合社區(qū)開展此次“藍圖起航,締造美麗社區(qū)”志愿服務系列活動。本團隊作為活動團隊的分支,本著便民利民為社區(qū)做貢獻的初心
- 社會實踐報告 08-13
- “典”耀中華,攜“普”同行
- 用經(jīng)典啟蒙智力,攜推普照亮精彩同年。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培團隊“普天同樂,橋連你我”
- 社會實踐報告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