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大學子三下鄉(xiāng): 感觸千年文化底蘊,探尋甬城發(fā)展之路
城市文化特色反映著城市社會現(xiàn)實,是構成一個城市社會文化和物質環(huán)境的總體特征。寧波素以“書藏古今,港通天下”作為自身的城市形象品牌。為助力城市文化形象發(fā)展,賦能城市文化品牌建設,7月3日,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甬城文鄉(xiāng),與寧同享”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寧波市天一廣場、鼓樓等地展開實踐調研。實踐團隊以探尋城市文化品牌、助力城市文化建設為活動主題,在實踐活動中探訪寧波市繁華的商業(yè)地段和人流較多的地鐵站,并就城市文化建設相關的議題對往來的市民游客展開專題采訪。
在寧波的城市文化形象品牌中,“書藏古今”喻指以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浙東學風,“港通天下”喻指寧波以“寧波幫”和“海絲文化”為代表的商幫與港口文化。寧波是一座傳統(tǒng)文化氣息、深厚文化底蘊和現(xiàn)代化的建設成就相互交織的城市。在此次專題調研和采訪圍繞“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展開。采訪內容涵蓋市民對于天一閣的認知度、了解渠道和實際體驗,以及對于寧波的城市文化印象和城市文化品牌構建的實際看法等多個方面。多位市民接受采訪與實踐團隊共同探討寧波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現(xiàn)狀,展望寧波城市文化發(fā)展的遠景。
當日上午九時許,實踐團隊前往寧波城區(qū)內的繁華商業(yè)街段和鬧市區(qū)地鐵站內開展尋訪。實踐團隊內的兩個采訪組分別在鼓樓至于東鼓道范圍內沿途的街邊、東鼓道地鐵站及其地下廣場及鼓樓等地,隨機采訪到共計三十二位路人對寧波城市文化印象和天一閣的相關看法。采訪素材年齡跨度下至青少年上至老人,其中包括逾半數(shù)的外來游客和近半數(shù)的本地居民。實踐團隊以寧波市內著名的文化景點天一閣為切入點,具體了解受訪者對于天一閣景區(qū)的認知度、認知渠道以及游覽時的實際體驗,并就“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城市文化品牌和寧波城市文化印象征詢受訪者的私人看法,與受訪者一同探討寧波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的現(xiàn)狀,商榷對于增加城市文化印象宣傳的可能的建議和舉措。
天一閣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位于月湖西側,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它不但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典籍,并且對后世其他藏書樓的興修也產生過重大影響。實踐團隊將天一閣視為寧波城市文化中的悠久歷史底蘊的杰出象征。在聊及對于天一閣的了解及其印象上,許多游客表示天一閣是寧波本地的一處享有盛名的文化景區(qū),富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是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寧波本地的城市文化底蘊并促進人們增進對于城市的了解的勝地。一位本地的年輕人表示,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去過天一閣,現(xiàn)在景區(qū)的規(guī)劃變得更加規(guī)范了,景區(qū)內的整潔度也提升了。一位和善的奶奶在聊及天一閣的時候對實踐團隊說,天一閣是寧波的頭號文化品牌,是一個很大的藏書閣,自己或者陪朋友已經去過很多次了。如果以后有機會的話,還會繼續(xù)推薦朋友前去游覽。
在聊及自己對于天一閣的了解渠道及朋友之間對于天一閣的整體觀感時,許多市民游客也表達了自己對于天一閣的不同看法。一位來寧波旅居兩年的先生說,天一閣應該是一個文化單位,也是寧波市旅游景區(qū)一張很好的名片,當時是從小紅書、抖音等短視頻app上看到了天一閣覺得非常有意思就去參觀了。幾位在寧波求學的高校學生對于實踐團隊說,她們認為天一閣是這座城市文化形象的真切體現(xiàn)如果以后有機會的話,還會繼續(xù)邀請自己的同學朋友來寧波時一并游覽天一閣,把天一閣推薦給更多的親戚朋友,這樣有助于讓大家對寧波城市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
而在談到對于寧波城市的整體印象和其人文環(huán)境友好度構建等方面上,接受采訪的游客也紛紛談及寧波是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現(xiàn)代氣息交織的城市。有逾六成的市民游客認為,寧波更加傾向于成為一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而僅有趨于四成的市民提及,寧波在城市中依舊保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許多游客在實踐團隊的引導下認同了寧波本身有很多的人文景象還有自然景觀,但大多數(shù)人對于寧波城市文化印象的感觸并不深刻,認為寧波內蘊的文化形象與其城市發(fā)展中的現(xiàn)代氣息相互之間較為割裂。不少人表達出希望寧波在以后的發(fā)展中能夠更加注意在文化領域的發(fā)展的意愿。
為此實踐團隊特地詢問了游客對于既有的寧波文化景區(qū)建設的意見,以其可以據(jù)此為城市的文旅發(fā)展建言獻策。在采訪中,近乎所有的市民游客都認為天一閣是一處文物保護單位,其在文物保護上的職能超越了景區(qū)游覽本身。這給予了實踐團隊以重新評估天一閣文化建設職能和發(fā)展規(guī)劃遠景的啟發(fā)。有部分游客在聊及天一閣的內部景觀的時候,向實踐團隊強調,目前天一閣內部的古籍保護情況雖有開展,但似乎對于公眾的宣傳度有所欠缺,而部分實體文物的保護還有不盡然人意之處,諸如園內的明州碑林似乎有些磨損,未盡妥善保護。這與實踐團隊在園內調研時的觀感是一致的。如果將這種普通游客對于城市內著名文化景區(qū)的關注與城市的人文地標建設相結合,打造出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勾連的城市文化品牌,從而賦能城市文化形象發(fā)展,則將會產生長效的可持續(xù)的受益。
從采訪概況來看,大部分的受訪者對寧波城市文化品牌有著深刻印象,對天一閣也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受采訪者表現(xiàn)出有時間會去天一閣觀光的意愿。個別受訪者對天一閣的起源、歷史、文化價值等等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對天一閣有獨特的個人見解和感想。然而也有一些游客向實踐團隊表示,自己從未聽聞過天一閣,或是對于天一閣了解不周,有些內部本地的市民也表示自己可能會更加推薦朋友去游覽鼓樓等地,在感受城市文化氛圍上大劇院和博物館也較天一閣本身更為合適等等。對于寧波城市內文旅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紛爭,既反映出近年來寧波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不懈努力和成就,也映射出了部分文化單位建設中的些許欠缺。
城市文化特色反映著城市社會現(xiàn)實,是構成一個城市社會文化和物質環(huán)境的總體特征。一座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對自然和社會所具有的適應能力,而城市文化特色的存在則體現(xiàn)了一座城市的生存優(yōu)勢。在“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中,天一閣作為寧波歷史與人文底蘊的漫長見證,在藏書的文化資源和園林實景中同時凝聚起浙東學風的核心風韻,成為溝通寧波城市歷史和現(xiàn)代格局的文化品牌,對市民進行對寧波城市文化及天一閣的調研和考察將幫助實踐團隊從側面剖切出寧波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實貌。而天一閣作為寧波城市文化特色的代表,其中更是蘊含了寧波這座城市在百年風雨中所留下來的文化血脈。
事實上,按照市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的規(guī)劃,以天一閣·月湖·東園為基點的城市人文坐標構建將在打造水利、教育、書香、園林、市井之湖等多方面有所展開。實踐團隊認為,對于既有的城市布局而言,這樣的功能化規(guī)劃可以趨使城市的人文系統(tǒng)向網(wǎng)格化過渡,而城市人文地標的進一步打造需要以城市的功能性服務為基點推行相關的景區(qū)改造和商業(yè)模塊的整合。寧波可以依托天一閣的人文底蘊拓展寧波城市內部的城市文化的視野,或形成相應的文化品牌的集聚,并獲得相應的長效增益。如何克服這之中相應的困難和阻礙,這值得廣大市民的后續(xù)關注和相關單位持續(xù)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