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為切實感受革命烈士紅色情懷的共振,探尋紅色家書中紅色基因的精神根源,更好地講述紅色家書故事,賡續(xù)紅色血脈,2023年8月19日貴州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紅色光輝照萬里,墨香悠悠現(xiàn)家書”實踐隊前往烈士肖次瞻與肖炳焜的故鄉(xiāng)貴州省思南縣,以思南紅色革命歷史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實踐調研活動。
走訪烈士故居,傳承紅色信念銅仁思南縣搪頭鎮(zhèn)堯民村,貴州的一塊紅色圣地,也是烈士肖氏兄弟的故鄉(xiāng)。2023年8月19日,實踐隊懷著崇敬之心踏上了這片土地。前往第一個目的地——烈士肖次瞻與肖炳焜的故居。他們的故居是一座典雅的木屋,門前“豐功偉績,永垂不朽”的牌子表達著思南人民對這兩位革命烈士的感激與崇敬。
紅色故居凝聚了先輩們真實生活的縮影,是了解革命先烈的寶貴資源,在這里隊員們得以了解肖次瞻這位年僅35歲的年輕戰(zhàn)士短暫卻深遠的一生。肖次瞻是搪頭區(qū)堯民鄉(xiāng)肖家院人,從小聰慧過人,在1926年于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又在1930年初毅然決然返回家鄉(xiāng)思南進行革命活動,并于1938年成立了中共思南地下黨。他一生多次為家鄉(xiāng)革命建設作出貢獻,直到被捕后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有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了解完肖次瞻的英雄事跡,隊員們無一不被那段熱血沸騰的革命歲月所感動。
實踐隊隊員拍攝烈士肖次瞻故居
實踐隊隊員在思南縣府文廟開展調研
聆聽鄰里聲音,感受紅色歷史故居人去樓空,但村里的老人們對肖炳焜家族的舊事如數(shù)家珍。在肖次瞻的故居,我們有幸采訪到一位姓易的阿姨。據她講述,在抗戰(zhàn)時期,肖次瞻為了媽媽與四妹的安全,將他們送到了思南翁家地區(qū),而后他又被國民黨懸賞追殺,所以久久不能回家,不得不親人分離。此外,易阿姨還帶著我們一一逛了肖次瞻故居地的房間,并提起肖次瞻后代的現(xiàn)狀,說他們已是耄耋之年,行動不便,很多也已經遷居到了別地。
實踐隊隊員們從易阿姨口中聽完肖次瞻的家庭后,實踐隊隊員對這一位民族英雄有了更加鮮活的認識,也都被肖次瞻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地感染,站在這棟木屋里,仿佛可以穿越時光看見兩位青年記者堅毅的面容和剛強外表所包裹著的溫柔的眷戀。隊員陳守麗說道:“肖次瞻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肖次瞻故居管理者正在向實踐隊隊員講解

尋訪府文廟,見證光輝歲月思南的府文廟是我們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地,廟前佇立著肖次瞻烈士的雕像,注視著他所守護的故鄉(xiāng)的人們。
思南府文廟記錄和保存了許多中共思南地下組織的文獻,在那我們親眼目睹了中共思南地下組織的成立和活動。思南的地下組織從1938年6月成立到1949年思南解放,經歷了11年的艱苦歲月,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不止肖次瞻,還有許多英勇的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無數(shù)犧牲,如朱亞、熊大瀛等人,至今在思南府文廟里,實踐隊隊員仍可以從紅色軍人展板上看到他們堅毅的面容,正是這些青年,在這片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種子,譜寫了無數(shù)壯麗的篇章。
思南是貴州革命的熱土,府文廟見證了那段光輝歲月,所有實踐隊隊員都深切感受到了肖次瞻和中共思南地下組織對革命事業(yè)的巨大貢獻,他們的獻身精神將激勵所有新時代青年繼續(xù)奮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守護紅色資源,擔當傳承重任戰(zhàn)爭的炮火已經逐漸淡去,和平年月里如何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是時代的重要課題。采訪中,附近的村民爺爺表示,該村村委會對故居首先是策劃不到位,盡管故居被附近學校當做學習黨的文化的地方,但是效果不佳。;其次是宣傳不到位,只有該村老一輩的人知道紅色故居與舊事;最后是保護建設不到位,故居周邊沒有得到良好發(fā)展利用,形成系統(tǒng)有序的紅色景點,只有老阿姨在管理,平時鎖著門,缺乏資金支持與科學護理。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守護紅色資源,利用新媒體新網絡加強宣傳,使紅色資源切實轉化為地區(qū)精神財富與經濟來源,從而更好地傳承紅色精神,是我們的應有之責任。
隊長:管春喜
隊伍名稱:“紅色光輝照萬里,墨香悠悠現(xiàn)家書”實踐隊
成員名單:馬文杰,陳守麗,陳劍龍,班容川,陳裕嘉,羅世琴,何幸煒,楊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