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生命的孤獨與光亮
——論鐵凝《沙果》中沙果的人物形象分
鐵凝的《沙果》以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塑造了一個復(fù)雜的女性形象。沙果,一個因智力受損而成為家庭和社會雙重邊緣人的普通女性,承載了無數(shù)生命的孤獨與掙扎。
沙果的命運充滿了殘酷的隱喻。她本聰明伶俐,卻因病導(dǎo)致智力受損,從此被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無情地排斥。家庭成為她生命中第一個隔離的場域:母親的冷漠、丈夫的疏離、孩子的回避,將她推向了情感的荒漠。這種從親密關(guān)系中被剝奪的命運,奠定了她悲劇性的生存基調(diào)。但鐵凝的筆觸并未止步于“受害者”的刻畫。沙果并非完全屈服于命運,她試圖在邊緣中重新尋找意義。她成為牛奶站的“義務(wù)幫手”,盡管忙亂中顯得笨拙無用,卻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融入。沙果的忙碌,既是對歸屬感的追求,也是她微弱但頑強的生命回應(yīng)。她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言語,都隱含著她作為“邊緣人”的自我掙扎與情感渴求。
沙果的“取奶”是她渴望融入的姿態(tài)。沙果每天在五點鐘的朦朧中迎接訂戶,為他們?nèi)∧,這是一種極具象征意義的行為。她的熱情仿佛要打破她與他人之間的無形界限,而每一次奔忙、跺腳,都是她試圖融入這個微型社會的方式。這份執(zhí)著的努力背后,潛藏的是她對接納與認(rèn)可的深切渴望。當(dāng)沙果看到“我”的身影時,她會興奮地大喊:“來了!來了!”這一行為充滿孩子般的急切與單純,卻也帶著一種深深的無助。她想通過熱情的動作來吸引注意,甚至表現(xiàn)出一種討好式的殷勤,這既是她對他人認(rèn)可的需求,也是她試圖證明自身存在價值的一種方式。然而,這種過度的熱情,往往適得其反,顯露出她與正常社會交往的割裂感。沙果的孤獨貫穿始終。那句“他們不要我了”更是將這種孤獨推向了高潮。
鐵凝對沙果孤獨的描寫,并不通過宏大的敘述,而是埋藏在日,嵤轮。當(dāng)她將不屬于“我”的奶遞過來時,大媽會毫不客氣地奪過奶袋,遞給真正的主人。而此時,沙果的臉會變得通紅,“尷尬地原地轉(zhuǎn)上兩圈,自慚地把眼笑成一條線”。短短的幾筆,刻畫出一個邊緣人的羞怯與無措。沙果的羞赧,不是單純的性格內(nèi)向,而是她在一次次努力融入后遭遇失敗的下意識反應(yīng)。她的笨拙、失誤,甚至顯得滑稽,卻讓人感受到深深的悲涼。這一小小的動作,將她內(nèi)心的脆弱與自卑暴露無遺。她的紅臉與轉(zhuǎn)圈,不僅是對外界的不適應(yīng),也是她對自身“被邊緣化”身份的無聲認(rèn)同。
盡管沙果的取奶行為充滿笨拙與失敗,但這卻是她日常生活中為數(shù)不多的主動選擇。沙果無法改變家庭對她的疏離,也無法改變社會對她的排斥,但她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微弱的認(rèn)同。這種渴望,也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被看見、被接受。
沙果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普遍性的象征。她代表了那些因種種原因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特殊人群、弱勢個體,乃至一切不符合主流規(guī)范的人。在沙果的掙扎與痛苦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她個體命運的悲劇,也感受到了家庭與社會對邊緣人群的集體漠視。然而,她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堅韌的一面。沙果的生命閃爍著微弱卻真實的光芒。這光芒,雖微弱,卻足以穿透寒冬,照亮每一個被忽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