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霞是我校六年級(2)班的一名學生,初次見她是在開學升旗儀式上,她作為學生代表在國旗下作發(fā)言講話。隨后的日子,這個小女生的身影不經意就闖入我的視線。少先隊值周檢查、“紅領巾”廣播站播音、主持升旗儀式……學校大大小小的活動,總能看見這個小女生匆忙的身影,聽見她不標準但成熟有力的普通話。我在心里想:這可能是個很“強勢”的姑娘了,果然,時間不久,這種“強勢”就給這個小女生帶來了不好的“輿論”。有的老師反感她,說她是個小大人,做事過于成熟;有的說她性格太“自大”,做事沒有小學生的樣子……“人云亦云”,我也有類似的想法了。
直到有一天,隊友小劉的一席話讓我明白了“一切”。凡事有因,我找到這所謂“強勢”的原因了。原來這個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母親改嫁,父親異地再娶,可憐的小女孩沒人看管,無奈之下只好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了。沒去她家之前,我把問題想得簡單了:小女孩的爸爸媽媽雖然離開了她,可還有爺爺奶奶照顧,目前她的生活應該不會太讓人擔憂?墒,兩次家訪之后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第一次家訪我和隊友小劉是坐車去的,并沒有感覺到于彩霞所在的上橋村的上學路有多遠。祖孫三人的家其實就是一間不足十平米的簡陋小屋,交談中得知兩位老人都患有老年病,常年藥不離身,當談到自己的小孫子,老人泣不成聲,從顫抖的話語中,能感覺到他們的擔憂。
第二次家訪我們沒有坐車,想走一走學生的上學路,感受一下他們上學的不易。走走停停,將近一個小時,終于到了她家。聽說我們要來,小女孩早早在門口等著,一見面就著急地說爺爺病重了,連炕都下不了了。我們趕忙走進小屋,只見老人側臥在炕上,吃力地呻吟著。小劉很著急地問:“爺爺這么病重,為什么不去看看呢?”這一刻,小女孩再也“強勢”不起來了,哽咽著說道:“奶奶不在,爺爺放心不下家,自從爸爸走后,快五六年沒有回過家了,幾乎沒有打過電話,也很少給家里寄錢,全憑著爺爺奶奶的養(yǎng)老金和低保艱難維持著日子,現在還好,雖說上學路遠,再怎么辛苦也還是能照顧到爺爺奶奶的,可要上了初中,就得在縣城住校,我怎么能放心得下這個家呢,沒辦法,只能輟學了。”她的話刺痛了我們的心,從小女孩悲傷的話語中,能深深地感覺到她內心的無奈,不滿和創(chuàng)傷。
“我若不勇敢,誰替我堅強”,這句流行語用在于彩霞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我們說大多留守兒童內心是孤獨的,可他們內心又是充滿希望的,于彩霞說她看不到希望,父母的愛過去離她很遠,將來可能會更遠。一顆幼小、脆弱的心靈獨自面對著生活的艱辛與苦難。“強勢”掩飾不了心靈的柔弱、成熟也彌補不了缺失的愛。面對于彩霞以及千千萬萬個弱小的靈魂,我們要做的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