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東風愛國實踐教育基地,領略家國情懷與振興之路
2025年1月11日,曲阜師范大學“東風筑夢”實踐團隊,前往日照東風愛國實踐教育基地,開展以參觀,訪談為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旨在通過實地參觀和調(diào)研,深入了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歷史內(nèi)涵和教育意義,增強團隊成員的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認識愛國教育基地對傳播紅色文化的作用。
漫步紅色圣殿,回溯農(nóng)耕脫貧小康之輝煌征程
實踐團隊來到東風愛國教育基地的大門前,首先便被其巨大的牌匾所吸引,其上面用紅色顏料刻著醒目的“東風”二字。其后在入口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團隊一行人開始了基地內(nèi)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實踐展館的參觀過程,于展館內(nèi)緩步而行,仿若踏入了一座巍峨莊嚴的時光圣殿,引領著實踐隊員們回溯往昔崢嶸歲月,探尋農(nóng)業(yè)勞動、脫貧攻堅與小康生活交織而成的輝煌征程。
展館以中央一號文件為線索,展館內(nèi)壁畫按照從“解放之路”到“創(chuàng)業(yè)之路”再到“改革之路”最后到“振興之路”的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歷史進行排列,展館之中,那些陳舊的農(nóng)具靜靜陳列,其上斑駁的痕跡宛如歲月的勛章,訴說著先輩們在廣袤田野間揮灑汗水、辛勤勞作的往昔。再觀脫貧攻堅展區(qū),一張張生動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勾勒出脫貧攻堅戰(zhàn)的壯闊圖景。從偏遠山區(qū)的崎嶇小路到如今的康莊大道,從破舊低矮的茅屋到嶄新明亮的民居,從貧困群眾愁容滿面到脫貧后的喜笑顏開,每一處變化都凝聚著無數(shù)扶貧工作者的汗水與心血。參觀紅色紀念展館,溯往昔崢嶸歲月,農(nóng)業(yè)勞動的堅守、脫貧攻堅的壯舉、小康生活的綻放,皆在眼前重現(xiàn)。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如同熠熠生輝的燈塔,照亮者實踐隊員們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他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xù)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奮斗精神,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勇邁進。

圖1 展館脫貧攻堅大廳展覽圖
聆聽心聲:愛國教育基地里的采訪紀實 在歷史的長河中,愛國教育基地宛如一座座巍峨的燈塔,照亮著后人前行的道路,傳承著民族的錚錚鐵骨與不屈精神。踏入這片神圣的土地,實踐隊員們懷揣著崇敬與好奇,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采訪之旅,聆聽來自工作人員與游客心底最真摯的心聲,探尋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獨特的情感紐帶。
安保處門衛(wèi)大爺—歷史修繕的見證者 實踐隊首站便來到了安保處,與門衛(wèi)大爺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門衛(wèi)大爺作為基地的守護者,見證了這片土地從荒蕪到繁華的華麗蛻變。他回憶道,該愛國教育基地并非自然歷史遺留的產(chǎn)物,而是后人精心修繕打造而成。從最初破敗不堪的舊址,到如今氣勢恢宏的展館群落,每一磚一瓦都凝聚著建設者的汗水與心血,每一處細節(jié)都彰顯著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門衛(wèi)大爺?shù)脑捳Z中滿是自豪,他用質(zhì)樸的言語訴說著基地的變遷歷程,讓實踐隊員們對這片土地的歷史底蘊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
展館項目的工作人員—育人使命的踐行者 隨后,實踐隊在基地入口處與項目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基地的主要面向?qū)ο?mdash;—前來研學的中小學生。他們表示,展館內(nèi)基礎設施經(jīng)過精心規(guī)劃與完善,從多媒體展示設備到互動體驗區(qū),展館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優(yōu)質(zhì)的研學環(huán)境。此外,周邊交通經(jīng)修繕道路后漸趨發(fā)達,為學生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吸引了更多學校組織研學活動。

圖2實踐隊員采訪展館工作人員
目前,基地整體趨勢向好,參觀人數(shù)逐年攀升,育人成效日益凸顯。工作人員在采訪中強調(diào),他們始終秉持著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愛國情懷的育人使命,致力于為中小學生打造一個沉浸式的歷史學習體驗空間,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感悟歷史、啟迪智慧、砥礪品格。
基地飯廳工作人員—后勤保障的守護者 實踐隊的采訪之旅并未止步于展館,他們又將目光投向了基地飯廳。在這里,工作人員向?qū)嵺`隊員們透露了研學中小學生的用餐情況。飯廳大廳寬敞明亮,可容納眾多學生同時就餐。每當研學完畢到用餐時間,學生們便有序地排隊進入飯廳,圍坐在餐桌旁,享用著營養(yǎng)豐富的午餐。飯廳工作人員精心搭配菜品,確保學生們在研學期間能夠攝入充足的營養(yǎng),為一天的學習與活動提供能量支持。他們默默堅守在后勤保障崗位上,用貼心的服務守護著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基地的育人工作筑牢了堅實的后盾。
展館參觀游客-紅色教育的熏陶者 在展館內(nèi),實踐隊員首先采訪了范先生,李女士等人,在采訪中他們表示他們最初是通過抖音了解到這個愛國教育基地的。抖音作為一個廣泛使用的社交媒體平臺,通過短視頻的形式,生動地展示了基地的特色和亮點,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關注。在參觀過程中,紅色農(nóng)耕文化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館通過豐富的展品和生動的講解,展示了中國農(nóng)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歷程,以及老一輩革命家和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奮斗精神。這些展品和故事不僅讓游客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還激發(fā)了他們對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思考和對先輩們的敬仰之情。
在愛國教育基地的寬闊大道上,實踐隊員又邂逅了一行前來瀏覽的游客。其中一位女士在采訪中表示,她是通過朋友圈了解到此地的。原本計劃開車前來辦理事務,處理完事情后決定順道參觀一番。漫步于基地大道,她被周圍的環(huán)境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紅色記憶的時空隧道。那些莊嚴肅穆的建筑、精心布置的展覽,以及空氣中彌漫的歷史氣息,讓她瞬間忘卻了事務的繁忙,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歷史的感悟與思考之中。

圖3實踐隊員正在采訪參觀游客
此次社會實踐,“東風”筑夢實踐團隊通過參觀展館、咨詢游客和交流工作人員,深入了解了日照東風愛國實踐教育基地的歷史內(nèi)涵和教育意義。隊員們在實踐中增強了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也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未來,團隊將繼續(xù)關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發(fā)展,積極參與相關活動,為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4實踐隊員集體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