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專門了解梧州城區(qū)年輕人對梧州白話方言語法的了解情況以及保護傳承的意識,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方言語法調研團隊于2025年2月22日至2月23日,前往梧州市萬秀區(qū)、長洲區(qū)開展為期2天的社會實踐調研。團隊負責人胡振鈞、成員黃子銘等人提前確定了調查框架,制定調查問卷及調查條目,實地采訪了梧州城區(qū)的年輕人群體,并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以時間副詞“先”的使用為例,分析他們的方言語法使用習慣以及受普通話接觸的影響,了解他們對方言語法傳承保護的看法。
調研首日,團隊兵分兩路,分別前往萬秀區(qū)騎樓城步行街、長洲區(qū)大學城周邊商圈等人流密集區(qū)域,隨機采訪了18至30歲的年輕市民。受訪者涵蓋學生、上班族、個體商戶等不同職業(yè)群體。團隊成員手持問卷,以“您平時使用白話時是說‘先食飯’還是‘食飯先’?”等貼近生活的問題切入,引導受訪者分享日常語言習慣。
“和家里老人聊天時會用‘食飯先’,但和朋友說白話時,不自覺就改成‘先食飯’了,感覺更順口。”一名22歲的大學生坦言。調研發(fā)現,大部分年輕受訪者在跟同齡人交流時更傾向使用“先+動詞”結構,認為其接近普通話語序,交流更高效;而在家庭場景中,部分年輕人仍會模仿長輩使用傳統(tǒng)句末“先”。這種“場景分化”現象,反映出年輕人對方言的靈活態(tài)度以及梧州城區(qū)白話時間副詞“先”的演變。

調研次日,團隊隨機采訪萬秀區(qū)居民,許多受訪者承認普通話對其方言語法產生了“明顯影響”。一位萬秀區(qū)居民廖先生在訪談中提到:“現在刷短視頻、看直播都用普通話,連本地朋友聊天也;熘f,語法不知不覺就被‘帶偏’了。”盡管年輕人認為白話“值得傳承”,但幾乎沒有主動學習過方言語法知識,多數表示“缺乏學習渠道”。

調研結束后,團隊負責人胡振鈞和成員黃子銘收集相關調查問卷,討論分析收集到的語料以及市民對梧州城區(qū)白話方言語法的相關看法。兩天的調研雖短,但讓人看到了方言語法保護的緊迫性。方言的傳承與保護,除了語音和詞匯方面,語法也同樣重要。以時間副詞“先”為例,梧州城區(qū)白話的保護意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