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小學語文教育方向負責人,近年內(nèi)負責“普通話語教師口語”、“口才與演講”、“演講與朗誦”語言交際藝術(shù)“等課程的教學;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參編教材《教師語言》等;主持與參加教改項多項。并擔任2015級小學教育語文方向1班的班主任。
平凡之工作
馮軍老師用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獻在教師這個平凡又偉大的崗位上“安營扎寨”,創(chuàng)造一個個屬于她的教育故事,獲得幸福。
她是15小教文1班的普通話老師,課上耐心地糾正帶有方言口音的同學,課下利用課余時間為發(fā)音困難的學生“開小灶”,甚至在普通話測試前,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模擬練習。她同時也是一名班主任,她常愛和學生們中午一塊兒吃飯,下課一塊兒聊天,她認為大學班主任的工作最簡單又最復雜,簡單在于只需以平等之心朋友相交即可,復雜在于每一個學生的起居生活、學業(yè)、心理無一不需要“慧心”所持。原來,自稱平凡的馮老師做的是不平凡的事。
馮軍老師性格溫潤如玉,令人如沐春風,而對待工作,她卻雷厲風行,兢兢業(yè)業(yè)。她在工作中一向嚴于律己,將手頭上繁雜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她用自身的行動詮釋了“愛崗敬業(yè)”的師德之魂。在工作中,馮軍老師并非一帆風順,一入校,她發(fā)現(xiàn)自身的學歷偏低,專業(yè)面相對狹窄,所以在2003-2007年,申請獲批回母校南師大進修,獲文學碩士學位。入職以來,馮軍老師每年都參加在職培訓,不斷學習,在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理念指導下,不斷彌補自身的不足。
閃光之思想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一個教師,如果只知道“授業(yè)”、“解惑”而不“傳道”,那就不能說這個老師是稱職的,充其量他只是一個“經(jīng)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馮軍老師總用閃爍著智慧的思想循循善誘,教導迷茫中的學子。
馮老師總是同學們的“后援團”,她總鼓勵同學們抓住機會,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她總愛把“試一試”三個字掛在嘴邊。曾經(jīng)有一次,一位同學因不自信,害怕丟臉,拒絕報名參加比賽。馮老師得知了情況,耐心地和這位同學交談,紓解心中擔憂,鼓勵學生挑戰(zhàn)自己,最終在馮軍老師的鼓勵下,勇敢參賽,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在師生交往中,她就是在充分的信任和欣賞中,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使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學習的過程,對她和她的孩子來說,不僅僅是教和學的過程,更是一起成長的過程,彼此信任,彼此欣賞,一起領(lǐng)略靜待花開的幸福!
在馮軍老師支持和鼓勵下,班級學生踴躍參與各項比賽,獲得的各級各類獎項眾多。如: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類一等獎、江寧區(qū)青年公益組織年度“優(yōu)秀志愿者”、“建軍杯”第十三屆全國師范院校師生書法大賽大學組甲骨文集字一等獎、第四屆“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三等獎、青年五四獎章、思辨杯辯論賽季軍、江蘇省優(yōu)秀學生干部、第十二屆南京市高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稱號、江蘇省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校級選拔賽一等獎、師范生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校第二屆心理劇一等獎、第一屆外交官風采大賽一等獎等諸多獎項。
馮老師讓學生學會學習。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諄諄告誡說:“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馮老師認為,行知先生所言“一面教一面學”的“學”,內(nèi)在地包含了對教師堅持讀書的要求。馮軍老師教導學生不應以工作忙為借口,保持讀書的情懷與習慣,對于不斷完善教育教學行為、提升教書育人質(zhì)量、實現(xiàn)個人專業(yè)發(fā)展大有裨益。馮軍老師立志成為和學生一同成長一同進步的學習型教師。當學生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她總會耐心的和同學們談心,跟同學分析問題的根源在哪,找準根源、對癥下藥。當孩子們在生活上遇到事情,她會認真傾聽完孩子的陳述,如果是她可以解決的她會盡量給予幫助。
馮軍老師讓學生學會“愛”。學會愛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老師,愛自己的生活,愛自己的職業(yè)。教師信念的根基就是“愛”,是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yè)的愛,以及對自己的愛。馮老師只是太多平凡一線教師中的一員。正是由于眾多充滿愛的一線教師,才使得教育工作由平凡變得如此美麗。
關(guān)懷之心靈
馮老師是同學們的良師益友,她努力真正去了解學生的思想,理解學生的心理,做學生心靈的“守護者”。馮軍老師的班級有過一個新疆籍學生,因為舍友都是其他班的,本人性格也較內(nèi)斂,和班級同學互動很少。做為班主任,馮軍老師主動和她溝通,邀請她一起吃飯到家里做客,經(jīng)常保持跟她的個別交流。到大二時,她能做到每次都參加班級集體活動,并積極為集體活動出謀劃策。這,就是關(guān)懷的力量。
每學期初的班會上,她都會跟大家分析本學期的課程分布情況,在考試前,她會利用班會時間對同學們進行考前心態(tài)的輔導。她總是告訴大家,大學是心靈成長的過程,她愿意做每一位同學的心靈成長顧問。她認為教育不是機器,不需要制造出相同的零部件和產(chǎn)品,只要是合理的個性化發(fā)展,都應該給予肯定鼓勵和正確的引導。
大三時期,當同學們面臨考研、就業(yè)、考編、出國等諸多選擇時,她成為了學生們的知心姐姐,更成為大家的參謀軍師。當時班級里不少同學選擇了考研,她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和閱歷為學生答疑解惑。臨考試期,不少學生出現(xiàn)了緊張、失眠的現(xiàn)象,她又像媽媽一樣為自己的“孩子們”疏導心結(jié)。當時班級里有一位同學考編后面臨擇業(yè)困難,馮軍老師一個接一個電話,四處打聽,為學生焦急地咨詢聯(lián)絡。
班級同學參加支教期間,她和學生的聯(lián)絡從不因為地理距離的遙遠而間斷。期間,一位學生在支教期間出現(xiàn)身體不適,但當時生活環(huán)境惡劣,沒有較好的醫(yī)療條件,她擔心不已,立即打去1000元錢,“勒令”學生去醫(yī)療條件完備的醫(yī)院醫(yī)治。
班級同學赴臺交流期間,她不時關(guān)心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傾聽學生的思鄉(xiāng)之情,分享同學的新奇見聞。馮老師和同學的關(guān)系,好似師生,更近好友。
馮軍老師樂于欣賞每一位學生。傳統(tǒng)的教育告訴我們,要包容自己的學生,而在她的教學理念中,包容是教育的底線,欣賞每一個學生才是她一直所追求的。得到別人的欣賞的人是幸福的,同樣,學會欣賞別人也是快樂的。作為老師,她欣賞著她的每一個學生,對于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她不是在刻意捕捉,而是給予充分的信任,她信任著每一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并且欣賞著他們。
馮軍老師對教師這份職業(yè)的熱愛一直支持著她不斷前進。雖然教師的生涯中沒有太多鮮花和掌聲,但教師的價值在于他奉獻了什么而非他取得了什么。馮軍老師說,教師最大的優(yōu)勢是他的價值具有傳承性,并不因為教師生涯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教師的個人世界和個體生命具有有限性,但是教師通過影響一代代學生的世界達到了知識傳承和精神傳承的無限性。
在她看來,教育是一項“播種”的事業(yè),它不僅僅播種知識,還要播種靈魂;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應當讓他們在適合自己的土壤中自由地呼吸,自然地生長,獲得鮮活的生命力量。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她盡力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她對學生們的愛與責任。